青浦区战略性产业、平台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12-31 00:00

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青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青浦区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能力提升取得实质性进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1.产业发展动能明显增强

“十三五”期间,青浦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发展质量效益逐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领域不断培育壮大。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部分)实现产值392.4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24.7%。以“高端装备制造”“高端信息技术”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高端装备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为7.7%,2020年产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部分)产值的比重达36.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020年实现销售总额829.9亿元,年均增速高达31%,已成为领航青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产值年均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发展态势稳中向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平台载体加快打造提升。重点产业园区能级提升,青浦工业园区成为产值超千亿、税收超百亿的大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市西软件信息园成为上海软件开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重要功能区,青浦出口加工区升级为青浦综合保税区,北斗西虹桥产业基地、张江青浦生命园入选上海特色产业园区。华为、网易、美的、中核建、安踏、威马等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战略性的行业龙头标杆及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为青浦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2.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青浦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创新主体加快培育。截至2020年底,全区累计有效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分别达到758家、126家,分别是“十二五”末期的2.36倍、1.75倍。威马汽车、安能物流、震坤行、壹米滴答4家企业跻身“独角兽”榜单[1],数量位居全市第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0年,青浦区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9971件,是2015年的2.40倍。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北斗精准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实现自主规模化应用,汽车轻量化纳米材料实现自主生产,辰光医疗的射频线圈研发填补国内空白。创新载体不断丰富。积极促进复旦大学创新学院落户,并规划建设新城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空间持续优化,截至2020年,全区经认定备案的众创空间(孵化器)达43家,其中市级以上10家,2020年新增孵化企业350家,是2015年的6.14倍。

3.特色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十三五”期间,青浦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快平台载体布局,强化龙头企业招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能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集聚发展。全力打造市西软件信息园,推进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网易文创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落地,加快芯片设计、云计算、大数据、软件开发、数字创意及上下游配套产业、物流供应链信息服务业集聚。高端装备制造业向更高质量发展。拥有一批国内外先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依托华为海思、武汉精测、美的(库卡)、中核建等一批高端装备龙头企业,加快向智能专用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高端延伸,尽快形成数个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突破式发展。集聚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发中心和植颂生物科技等研发中心。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引进和培育康恒节能环保、华诗达环保科技、巴安水务节能环保等重点项目,集聚道脉节能、力诺瑞特等代表性企业。新材料产业加快转型创新。泰特尔新材料、晖晓新材料等项目落地,集聚杜尔涂装、金发科技等新材料行业龙头企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材料∙青浦)荣获“五星级示范园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培育。发挥青浦物流场景丰富优势,以中石化氢能公司为引领加快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布局;以威马汽车总部落地为契机,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经济跨越式发展。全国7家快递物流上市企业中的5家总部位于青浦[2],快递物流已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圆通率先建成“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引领物流行业平台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会展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引进英富曼、阿里“云上会展”、绿地汉诺威等一批会展龙头企业,9家企业入选“6+365”功能性服务平台、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4.产业发展生态持续优化

“十三五”期间,青浦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集成、深化要素市场配置,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建设企业服务“一窗通”专区,企业最快2天即可具备经营条件,企业变更、注销事项时限压缩到5个工作日内办结。开展“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市场准入制度创新。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聚焦。出台《青浦区关于积极打响制造品牌的实施办法》《促进青浦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0年)》《“十三五”期间青浦区关于支持北斗导航重大产业创新战略项目的政策和操作办法》《上海市青浦区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规划》等配套政策,有力推动北斗导航、软件信息、民用航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科创18条”,深化“3+X”科技信贷融资服务,推动“科技+金融”有效融合。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更加优化。加快推进区内、区区联动发展,加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打造“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青吴嘉”协同创新发展平台,推动长三角地区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二)面临形势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世界经济重心、全球治理秩序均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国家新发展格局与产业布局重构加速推进,青浦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挑战更迎来重大机遇,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1.国际形势“危中有机”,产业链价值链加速重构

新冠疫情冲击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涌现,世界经济呈现“普遍性衰退”,全球产业分工和投资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呈现跨境投资增速放缓但区域经贸合作深化、服务贸易地位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全球协同创新体系受阻,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技术封锁”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带来严峻挑战,依托自主创新打破封锁壁垒,推进价值链升级成为保障国家产业安全与未来决胜关键。因此,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青浦区要顺应大势拓展自身发展空间,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重视发展高端制造业,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构筑以技术、市场、制度为核心的比较优势,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借机向全球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2.变革性技术加速孕育,数字化转型深层次推进

以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加速变革,呈现出智能化核心、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的态势,正在从根本上重塑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技术范式。“数字化转型”正在经济社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快速度推进,网络化、协同化、平台化的全球创新网络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体系应运而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成为重塑国际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平台经济成为全面整合产业链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数字经济向经济社会全领域拓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引擎。为此,青浦区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使科技成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的强大动能。青浦将依托数字信息产业集聚的优势,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加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青浦新城和一体化示范区的串联,形成数字经济发展带。

3.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亟待构筑新动能新优势

“十四五”正处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出要辩证思维看待新机遇新挑战,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已经明确,“十四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九大产业领域。

上海立足“四个放在”战略基点,正全面落实中央交办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聚焦“五型经济”增创未来竞争优势,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正大力打造“3+6”新型产业体系:“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是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兴数字产业”是六大高端产业集群。

为此,青浦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和服务国家及上海战略大局,抢抓关键机遇,放大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产业能级和经济战略地位。

4.青浦迎来战略机遇期,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青浦区作为东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西联苏浙两省的“上海之门、国际枢纽”,承载着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两大战略任务。同时,上海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加快推进“五个新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青浦区将围绕推进“一城两翼”战略布局,加快把青浦新城打造成为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推动青东联动发展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推动青西协同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多重战略叠加下青浦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将进一步强化,在全市乃至国家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将为青浦吸引集聚国内外高端优质资源,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引擎、新空间。

但总体来看,由于高校科研院所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缺乏、产业基础薄弱等原因,青浦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存在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成果转移转化偏少、创新要素集聚浓度偏低、区域联动协同不够等问题,整体呈现“小、散、弱”的产业格局,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端化、特色化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讲话精神,按照上海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要求,紧紧围绕青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枢纽门户的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两个内在要求,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方向,以“强优势、促转型、亮特色、创生态”为指导方针,打造“3+5+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体系,做强做精“高端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高端产业集群和“北斗+遥感”特色产业集群,做专做优“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五大重点产业,做大做特“数字基建、数字赋能、数字创新”平台,加快布局若干先导产业,厚植产业创新基础,集聚产业高端要素,构建产业生态集群,深化长三角产业协同,全面提升青浦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成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和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上海打造“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激发活力。坚持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推进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增强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配置能力,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提质增效、重点突破。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瞄准产业前沿,突出集群发展理念,聚焦重点领域加快推动关键技术、重大产品创新突破,积极布局代表技术变革和产业演进方向的先导产业,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平台赋能、业态融合。把握后疫情时期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培育具有强大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平台企业,推动数字技术向传统产业赋能,促进制造服务双向融合、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战略担当、合作开放。深入落实两大国家战略,紧紧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主动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和更广视野,推动区域开放发展、联动发展、共享发展,营造共生共赢的产业创新生态,探索区域联动发展新范式。

(三)建设目标

到“十四五”末,青浦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平台经济规模效应与赋能带动作用显现,产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打造一批重大项目载体,建设一批高开放度功能平台,形成若干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基本建成高端要素汇聚、创新活力迸发、产业生态融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打造成为“支撑上海产业发展的战略新空间,引领长三角的产业协同示范区、辐射全球的平台经济新枢纽”。

产业规模提升,成为创新型经济的主要支撑。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创新活力增强,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建成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搭建新型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环保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到2025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300家;人才总量达31.6万人;新增高层次人才400人。

企业能级跃升,构建具备辐射带动力的平台生态。培育和集聚一批具有较高增长性和创新能力的“独角兽”“行业龙头”“隐性冠军”,打造1~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做强4~6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百亿元级新兴产业平台,培育10~20家具有行业引领性品牌企业,形成3~5个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辐射效应明显的产业平台。

对外合作深化,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长三角研发创新与产业协同取得实质性进展,合力打造1~3个世界级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产业集聚地。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一)高端信息产业

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信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西岑科创中心、市西软件信息园、新城大学科技园等重要载体建设,以龙头项目为引领、以优势企业为支撑、以产业前沿为导向,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引领推动青浦新城数字化转型发展。

1.集成电路

发展目标:聚焦集成电路研发设计,推动重点突破和产业链集聚,打造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和强大产业带动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成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新增长极。“十四五”期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0%左右。

重点任务:培育先进研发设计产业。发挥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引领作用,构建以华为海思为核心的移动、通信、物联网芯片产业链,吸引一批上下游企业入驻西岑,重点推进5G终端设备、无线网络SoC、物联网RFID、车联网MCU、存储器等领域先进芯片的研发设计。发展高端封装测试产业。依托市西软件信息园基础优势,做大做强封装测试产业。加快特色工艺封测生产线配套建设,布局芯片检验测试平台,探索先进封装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提升封测产业工艺先进性与整体服务能力。打造具有青浦特色的芯片产业链。面向5G通信、北斗导航、智能硬件、汽车电子、超高清视频等应用需求,发挥龙头企业和平台的带动辐射作用,推进功率芯片、射频芯片、嵌入式芯片、传感器芯片、车载芯片、存储器芯片等领域产品开发,增强封测、设备和材料环节配套能力,推进以芯片设计研发为引领的特色产业链集聚。

2.人工智能

发展目标:聚焦技术创新,夯实智能基座,强化融合应用,建成一批拥有良好显示度的人工智能创新载体与赋能平台,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AI+”应用生态,“十四五”期间,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5%左右。

重点任务:布局人工智能芯片研发。依托西岑科创中心、美的上海全球创新园等载体平台,重点推进深度学习定制SoC、GPU芯片研发,鼓励研制面向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行为识别的消费级终端设备NPU、控制芯片。推进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依托市西软件信息园等重点园区研发资源优势,面向机器学习、智能语义理解、视觉模式识别、智能推理等共性技术,以及自动驾驶等重点行业应用,加强面向“端+云”架构的开发框架、算法库、工具集、操控系统的研发。鼓励龙头企业构建基于开源开放技术的软件、数据、应用协同平台。加快人工智能硬件与产品研发应用。顺应个人穿戴、交通出行、医疗健康、装备制造等领域与人工智能技术集成融合趋势,引培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支持人机共融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培育孵化智能运载设备、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新硬件产品,积极引进家庭服务机器人和农业、救灾等特种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企业和示范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场景,推动智能产品在生产、生活中的集成应用。

3.软件信息

发展目标:围绕提升基础软件竞争力和行业软件支撑力,加快培育和集聚一批软件信息服务知名企业,支持紫光宏茂微电子、晶盟硅等优势企业发展壮大,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强自主产品研发,提升软件集成能力,打造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十四五”期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

重点任务:加大自主可控基础软件研发。推进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等基础软件产品研发,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可信计算、安全测评、工控安全等领域打造一批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发展工业软件。支持发展面向工业互联网的软件与服务,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制造执行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工具软件和解决方案的研发,鼓励发展设计、生产、经营类工业APP和工业云服务。培育新兴软件业态。推进软件产业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关键领域和新兴业态延伸,鼓励自主开源社区、开源软件开发平台建设,加快基于国产软硬件平台的边缘计算、云存储、数据中台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推动软件向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转型。

(二)高端装备制造

发展目标: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导向,加强长三角产业协同,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显示度的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全面打响“青浦智造”品牌,形成高端装备制造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重点任务:推动智能制造体系建设。依托青浦工业园内重点企业,推进具有自感知、自控制、自决策、自执行功能的智能制造单元、工业机器人、仓储机器人等的研制和应用,鼓励传统制造业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转变。提升重大智能成套设备集成水平。以高端装备制造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整合各方创新资源,推动精密机电优势产业向智能装备产业链高端延伸,提升高端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仪器仪表、智能测控装备等重点领域研发制造水平。鼓励园区和企业探索开展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试点,积极申请国际认证。打造长三角智能装备产业新高地。大力培育和引进人工智能、精密机电、高端芯片等研发制造核心企业,创新跨区域智能协同制造,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强化“青浦智造”品牌建设,形成辐射长三角的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策源地和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

(三)北斗导航与高分遥感

依托聚焦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中国北斗西虹桥基地赵巷园区、高分遥感西虹桥基地,做大做强北斗导航产业,培育集聚高分遥感产业,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北斗和遥感特色产业集群。

1.北斗导航

发展目标:到2025年,力争青浦北斗导航产业实现营收100亿元,建成国家级北斗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具有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的“北斗硅谷”。

重点任务:加快北斗核心技术研发。充分发挥北斗导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作用,加快建设国内首个H3研发测试线,重点推进高精度天线、板卡、星载原子钟、晶体器件、频率组件、低功耗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研发。构建北斗民用产业链集群。以北斗西虹桥产业基地、中国北斗西虹桥基地赵巷园区、青浦工业园区北斗生产基地等为载体,加快集聚上游基础元器件产业,中游定位装置产业和下游运营服务产业,培育北斗行业领军企业,孵化高成长性企业,形成北斗高端技术输出地、创新产业集聚地。打造“北斗+”标杆示范应用。建设北斗高精度导航及位置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围绕复杂场景高精度导航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卫星通信与导航融合应用。支持北斗导航融合应用于智慧物流、智慧城市、应急救灾等领域,形成“北斗+可穿戴设备”“北斗+城市交通”“北斗+治安防控”“北斗+工程建设”等一批融合示范应用。

2.高分遥感

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分遥感产业化基地,集聚一批高分遥感领域优势企业,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产业集聚区。

重点任务:打造高分遥感创新集群。推进国内首个高分遥感产业化基地高分遥感西虹桥基地建设,加快集聚长三角乃至全国高分遥感领域上下游优质企业,打造高分遥感创新集群,在高分遥感技术研发、产品研制、应用服务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推广高分遥感融合应用。加快建设长三角高分遥感数据应用服务中心,构建长三角区域和行业遥感数据应用联合体,加快卫星通信、导航、遥感融合应用,提升多源、多尺度、多粒度、多模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推动高分遥感在国土、测绘、环保、海洋气候等领域应用,以及在智慧农业、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创新。

(四)生物医药

发展目标:依托青浦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等优势领域的生产制造,加快探索以研发和生产服务、智慧医疗等为特色的医疗服务业,集聚和整合区域产业创新要素,持续构建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到2025年,生物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60亿元,努力打造成为上海生物医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承接地和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重点任务:做强医疗器械细分领域。聚焦高附加值生物医用材料、大中型医疗设备、家用医疗器械、保健器械、医用包装产品等细分领域,培育产业新优势。加强智能诊疗、健康管理、养老康复等产品及核心零部件的创新研发。积极争取各类国家级、市级医疗器械检验检测等支撑平台在青浦布局。提升生物制药产业化能力。建立生物医药科技孵化器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生物创新药研发生产配套能力,发展抗体药物、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等高端生物制品,积极承接张江核心区等区域研发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鼓励企业与高水平医院合作,建立医企融合示范基地,促进研究成果快速转化。推进现代中药研发,以上药杏灵、绿谷生命园、虹桥中药储备中心等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快发展中药复方药物、中药创新药及中药制剂,支持中药及天然药物提取、分离、纯化、合成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促进名优中药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支持发展高端生物保健食品。推动医药第三方研发和生产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生物医药研发和服务机构,支持委托制造等第三方研发链和产业链发展。鼓励区内重点物流企业提供服务于药品、医疗器械及医用耗材等的医药物流服务。推动生物制剂、中药制剂、生物保健品、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优势领域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做强医药包装服务产业。探索智慧医疗新模式。承接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溢出效应,加快复旦青浦医学园区建设,依托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推进长三角“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互联网分级诊疗中心”“跨区域医疗协同互认中心”建设,培育集团化高品质家庭医生服务,支持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检验、远程病理、远程示教等应用,探索开展新型互联网医疗新模式。

(五)新材料

发展目标: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装备制造需求,加强新材料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应用,努力打造国际先进、国内领先、“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研发创新基地。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3],年均增长率在7%以上。

重点任务:推动先进基础材料与前沿材料技术攻关。积极推进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动先进高性能聚烯烃、高端工程塑料、功能性粘贴剂、可生物降解塑料等高分子材料和耐高温、抗腐蚀、高强韧的金属结构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等“功能性、环保型”材料产业升级。加快高温超导材料、石墨烯材料、3D打印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研发攻关。加快关键战略材料研发布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新一代信息材料、智能传感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涂层材料、绿色新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的研发与布局。加快新材料产品推广应用。组建新材料创新中心、生产应用示范及检测认证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利用进口博览会、国际工业博览会等活动,搭建新产品、新技术发布平台,加快新材料应用验证和示范推广。

(六)通用航空

发展目标:发挥青浦航空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航空零部件配套与航空现代服务业体系,全力打造辐射长三角的民用和通用航空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比重稳步提升。

重点任务:打造全球航空维修检测基地。强化青浦航空维修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扩大飞机维修业务规模,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维修保障体系,打造辐射亚太、面向全球的飞机维修检测基地。构建服务国产大飞机的零部件制造产业链。围绕服务国产大飞机研制,加强与浦东祝桥大飞机总装、临港地区发动机制造、闵行紫竹高新区发动机研发以及航空电子等特色集聚区联动,承接其溢出效应,大力发展大飞机配套零部件生产以及技术服务支持。打造现代通航配套服务生态。依托上海青浦民用航空产业园,加强招商引资,吸引集聚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形成集零部件制造、飞行员培训、航空材料配送、航空保险、飞机托管、直升机租赁、定检维修等为一体的配套服务产业体系。推进长三角通航产业集群建设。利用青浦区位优势,加强产业导入与创新要素集聚,争取市级层面支持,围绕整机组装、零部件制造、展示交易、旅游观光、应急救灾等,推动无人机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航拍航测、农业生产等无人机研发制造,适机推进“长三角通航产业基地”,为长三角航空产业链培育注入“新动力”。

(七)新能源汽车

发展目标: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强化技术攻坚,带动产业集聚,将青浦打造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引领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约150亿元[4]。

重点任务:推进氢能产业链发展。将氢能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重大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培养氢燃料电池龙头企业5~10家,国家级的氢能及燃料电池第三方检验监测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1~2家,建成加氢站8座以上,基本完善加氢、储氢、运输网络,公交、环卫领域更新、新增车辆中燃料电池汽车占比不低于30%。推进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加强推进自动驾驶、车载操作系统、车载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智能座舱等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推进氢能源燃料堆、发动机、车载氢系统、整车等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区。构建“5G+北斗”高精度定位智慧交通网系统,依托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打造示范点,以物流运输为重点领域,开展集中应用示范,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鼓励企业协同研发车联网云控平台,加快5G通信网与车联网建设,稳步推进交通路网智能改造,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和试点运营。大力发展新型汽车服务。鼓励发展新能源共享汽车分时租赁,开展区域内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探索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展示交易等多种新型服务模式。

(八)节能环保

发展目标: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服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提升绿色低碳产业竞争力。到2025年,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重点任务:加快新能源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研制。发挥中石化氢能源(上海)总部引领作用,打造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园,加快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及动力总成、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及部件、氢能部件设备装备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依托中核建上海科创园,导入科创研发、工程设计、装备制造等核电配套企业。加快发展风电配套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提升薄膜太阳能关键设备研制能力。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服务。大力推动能源集约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光伏发电、智能电网、余热回收装备、废水废气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再制造等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的研制和应用推广。探索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环境污染责任险、碳排放权交易等新兴环保服务业。

四、面向未来布局先导产业

坚持科学规划、前瞻布局,依托青浦区现有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以科研院所、企业研究中心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推进主体,超前布局6G通信、下一代芯片、新一代卫星导航、精准医疗、量子信息等先导产业。促进高端创新要素不断向青浦集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相互配套、企业总部、龙头企业、小微企业融合共生的未来产业生态体系。

1.6G通信。依托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开展6G前瞻研究。重点突破新一代信道编码技术、空天海地一体化通信技术、软件与开源网络关键技术、动态频谱共享技术、太赫兹频段无线通信技术等核心技术。布局6G相关射频、低功耗、嵌入式存储、CIS、电源管理、存储器等工艺技术,模型库、单元库、IP库,以及设计服务流程和封装测试技术,积极参与6G全球标准化竞争。

2.下一代芯片。发挥海思芯片研发、东芯半导体等项目优势,围绕6G通信、智能机器人等先导产业,前瞻研究下一代智能芯片。在材料领域,布局碳纳米管、石墨烯、绝缘体上硅(SOI)、新型二维材料等可以提高芯片电流承载能力和晶体管的开关转换速度前沿材料产业。在专业芯片领域,填补供给侧空白,重点发展类脑智能芯片、智能云芯片与系统、智能汽车用芯片、高能效存算芯片、智能物联网终端芯片、脑信号采集、处理与控制芯片等前沿应用技术。

3.新一代卫星导航。依托西虹桥北斗产业基地,加快新一代微小卫星、遥感卫星、量子卫星、卫星导航基础构件及终端设备研究和载荷研制。突破基于北斗查分信号增强和转发的卫星载荷,开展商业微小卫星、遥感数据快速响应及价值挖掘、遥感及通信数据融合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精准实时的地理信息系统和建筑信息模型,研究重要建筑动态形变数据采集技术,开发基于高精度城市空间数据的监控和分析平台。

4.精准医疗。联动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重点发展面向精准医疗的分子标记物、生物诊断试剂关键原辅料、基于微流控技术的POCT检测技术等。积极引进和培育国内外顶尖的基因检测、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细胞治疗、肿瘤微创治疗及细胞检测、筛选、保存和生产等设备、器械、试剂研发制造企业。加快高精密手术机器人、病理数据监测分析系统等智能设备研发。

5.量子信息。依托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复旦大学创新学院,探索建立量子科技领域实验室,开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模拟器等量子信息产业细分领域的核心技术研究。构建基于超导计算、量子计算等新型计算体系的算力基础设施,推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未来网络建设,探索量子信息技术在保障基础设施安全运行、信息与网络安全、公共服务、数字货币等关键领域的应用。

五、加快发展平台经济

充分发挥青浦特色产业优势,聚焦会展、物流、商贸、智能制造等重点行业,放大流量优势、平台优势,建设一批支撑传统行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平台载体,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效率、拓展消费市场,激发青浦产业、市场与人才活力,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平台

以落地场景为牵引,构建一批支撑产业互联网与科技创新的数字“新基建”平台。加快布局5G、物联网、云计算中心,以及智能充电桩、智能换电柜等新基建,构建“5G+云+AI+IoT+X”[5]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积极争取建设服务长三角区域的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构建“数网、数纽、数链、数脑、数盾”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部署大规模开源训练平台、人工智能算法中心、视觉语音语义平台等人工智能技术基座,推进面向具体行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创新赋能平台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各类基础资源池化。探索搭建自主可控区块链基础设施,打造社会信用基座,实现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延伸。大力推进“城市大脑”、数字孪生平台建设,激发数字化创新动能。

(二)打造数字产业赋能平台

1.建设“大会展”平台。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为抓手,充分利用“云上会展”落户西虹桥的契机,培育线上展会龙头企业和品牌展会,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VR/AR技术等信息技术,打造沉浸式全景在线产品,全面促进会展业业务模式创新,打造智慧展览的新标杆。放大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做优做强“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台,联合长三角城市,统筹会展资源,构建会展、文旅、设计、物流、信息服务、咨询评估、金融服务、法律咨询等会展全产业链经济平台,深入打造会展产业集群,大力塑造会展知名品牌,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平台和上海对外合作开放风貌展示窗口。充分发挥会展业平台的要素和流量集聚功能,鼓励各园区、企业对接各类展会,通过主题招商、技术对接、战略合作等赋能重点产业。

2.建设现代物流平台。大力推进全国快递行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和上海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物流区块链联合实验室建设,构建外通内联、高效便捷、融合实体的智慧物流平台。支持发展专业物流、第四方物流,引导物流线上线下融合,鼓励共同配送、云仓储、众包物流等共享模式。加快物流与制造、商贸、农产品贸易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嵌入式服务,促进新零售、O2O、体验经济等新业态发展,提高面向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提升全球物流资源配置功能,搭建全球快递物流价格指数、快递物流企业担保交易、快递物流人才服务、快递物流科技创新、快递物流金融等专业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国际领先的现代化物流标准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流平台与生态圈。

3.建设国际商贸平台。充分发挥进博会战略优势,着眼“买全球、卖全球”,完善跨境数字贸易要素流动机制,聚焦商品进口、分拨配送、展示销售等功能,引进培育一批商品直销等功能性专业化贸易平台,丰富进口商品供给渠道,引入国际优质品牌、产品和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商贸企业自建或者依托第三方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社交电商、直播零售、无人零售等新型电子商务业态。鼓励青浦新城、赵巷、朱家角等地区的重点商圈推进“云直播”“云逛街”等云消费模式。围绕衣、食、住、行、医、娱等生活需求,积极引进培育网络交易、信息资讯、互联网金融等服务平台,培育引进一批养老服务、教育培训、旅游休闲、家政服务等领域的专业化平台型企业,培育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在线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4.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构建国家开放共享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和标识解析体系,积极参与建设服务长三角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快形成一批基于标识解析服务的关键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智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创新应用。推进震坤行等工业电商平台发展壮大,鼓励工业电商平台优化供应链采购、分销体系,实现高效、透明的一站式采购服务。积极发展面向制造环节的行业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行业龙头企业平台或专业服务平台的全面对接,共享技术、设备、服务资源,实现制造能力的在线发布、协同和交易,形成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资源池,打造赋能工业创新升级的重要基础平台。

5.建设现代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切实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深度融合,搭建集成农技服务、农资服务、农机服务、金融服务等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5G、物联网及标准化种植、养殖等多技术融合应用,实现农业生产全环境感知、全过程监控、全流程管理。充分利用电商、“互联网+”等新兴手段,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叮咚卖菜、美团买菜、盒马鲜生等电商平台的合作,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建立农产品流动可溯源性信息平台,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提升青浦绿色优质农产品知名度。

(三)培育数字创新创业平台

1.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龙头引领-机构支撑-多元服务”的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龙头企业加快行业级数字平台建设,深度共享开放行业资源,做大做强一批平台型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发挥对行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引领赋能作用。丰富各类产业集群、园区载体、特色小镇的数字化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低成本、低门槛、快部署”的服务,引导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等资源,促进“研发+生产+供应链”的全产业生态协同。

2.建设大数据开放创新平台。加大公共资源开放力度,由政府主导,联合行业龙头企业、人工智能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建立行业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平台与大数据训练平台,为工业、医疗、金融、交通等行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搭建自动驾驶试验场、智能制造试验床、智能家居体验场等应用场景试验环境,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应用落地。大力培育数字联盟与数字开源社区,通过举办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建设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开发数据众包平台等形式集聚人才、创新应用,释放数据能量,建设集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科技创新、应用赋能于一体的数字创新实践基地。

六、空间布局

促进青东、青中、青西产业资源要素高效联动协同,构建“一核、一线、多组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青浦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图

一核:依托青浦新城、青浦工业园区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支持紫光宏茂微电子、晶盟硅等优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创新制造核”。推动青浦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深化民用航空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材料·青浦)等创新载体建设,强化青浦新城中央商务区智能应用场景牵引,发展以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1+X”产业集群,壮大高端装备、民用航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线:依托上海东西发展轴上数字信息产业集聚的优势,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依托G50高速、沪青平公路、轨交17号线、崧泽大道等串联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青浦新城和一体化示范区,向东联动张江科学城,向西对接长三角沿线城市,中间连通西岑科创中心、市西软件信息园、新城大学科技园、北斗西虹桥基地、高分遥感产业化基地等数字经济创新园区以及徐泾、华新、朱家角、练塘等7个工业园区,推进物联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信息、北斗导航、高分遥感、智能制造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创新发展线。

多组团:软件信息服务组团。徐泾镇、赵巷镇依托紧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区位优势,完善产业配套,主要构建由数字商贸业、信息服务业、北斗导航产业等组成的软件信息服务组团。(1)智慧物流组团。发挥华新镇、重固镇快递物流头部企业集聚优势,着力打造支撑大会展、大物流的智慧物流平台。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基建,发展智能物流设备研发制造、无人机配送服务等新业态。(2)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组团。华新镇、白鹤镇、重固镇围绕汽车零部件、交通运输零部件等高端装备,高端医疗器械等生命健康设备,发展高附加值现代制造业和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3)商贸会展组团。依托国家会展中心、西虹桥商务区以及徐泾镇、赵巷镇、华新镇等区域商务载体和产业基地,发挥进口博览会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会展服务能级。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发展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仓储等业态,打造跨境数字贸易新业态。(4)绿色制造组团。依托练塘镇、朱家角镇、金泽镇,聚焦打造“环淀山湖创新绿核”,充分发掘“蓝色珠链”生态价值,以长三角“水乡客厅”、西岑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积极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率先打造绿色技术应用场景,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回收再利用等技术研发、装备研制、应用推广为一体的绿色制造产业,打造淀山湖畔绿色研发制造新标杆。

七、保障举措

(一)推进市场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复制推广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临港新片区创新制度政策,优化高端信息、高端装备、北斗导航、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支持,优化重点项目投融资、重点产品应用推广和产业人才培养等制度体系,按照包容审慎的原则,放宽新兴领域产品和服务准入门槛。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优化区域联动发展机制,深化跨区域合作,共同研究与推进产业转移对接、协同研发创新、设施统筹布局等区域性重大问题。

(二)强化人才培育引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充分运用梯度化人才引进政策和特殊人才引进政策,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人才引进予以政策支持,打响聚才爱才引才的“青峰”品牌。研究制定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创新海外引才方式,探索开展国际人才改革试点,建立高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人才合作培养,依托一体化示范区人才培养等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人才、紧缺人才。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支持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工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健全人才综合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安居政策,构建更加灵活的人才评价政策,加大重点产业人才奖励力度,夯实区人才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把青浦建设成为长三角人才港。

(三)加大资源要素支持

积极引导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基金+基地”扶持模式,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基金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业项目的“首贷”等支持力度,加大对战略新产业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支持力度。深入贯彻实施浦江之光行动,完善科创板上市企业储备库建设,推动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整合优化现有产业园区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与投资强度,探索产业用地容积率、建筑高度、复合功能、节余土地分割等政策创新和试点,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开展园区互联共建、园中园等多种开发模式,提升园区综合实力与产业集群能级。

(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集中,完善国有企业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支持国有龙头企业联合民营资本,建立创新联合体。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立与重点民营企业对话机制,创新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鼓励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承担政府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外资企业在本区设立实验室、研发中心、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各类企业设立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开展重大原创性关键性技术开发。

(五)提升服务支撑能级

围绕支撑产业链创新和重大产品研发的关键环节,遵循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原则,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功能型平台。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研发机构、全球性研发中心并积极申报建设国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推进复旦大学青浦校区建设,以计算与智能、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工程等三大创新学院创建为契机,推动复旦大学与华为研发中心合作联动,加快创建复旦-华为新工科融合创新中心等产教研联合研究机构。大力支持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建设24小时创新生态社区,打造从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到加速器的立体孵化服务体系。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68-6016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

    提交表单获取招商政策汇编

    内容纠错

    提交

    最后一步,关注招商要参

    最新政策 | 产业周报 | 榜单排行 | 招行干货

    各类一手资讯,你想看的我们都有

    扫码或微信搜索“招商要参”,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