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以品牌塑造强动能。突出品牌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品牌的影响力,实现外延式发展。加大对新品牌的培育扶持力度,打造代表“上海制造”水平、家喻户晓的智能终端品牌。
以体系构建优动能。抓住智能终端互联互通、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构建更有韧性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促进跨领域融通。不断完善产业生态体系,优化供给模式和发展动能。
以创新引领新动能。充分发挥上海在上游核心环节和研发设计能力方面的优势,汇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效衔接,引领智能终端产业发展。
以市场牵引主动能。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场景为切入点,瞄准新市场、新业态、新服务、新需求,打造市场接受度高、市场空间大、市场竞争力强的智能终端产品。
(二)主要目标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到2025年,上海智能终端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营收千亿级企业不少于2家、百亿级企业不少于5家、十亿级企业不少于20家。新增智能工厂不少于200家,实现整车企业100%达到智能工厂水平。其中,智能网联汽车产值超过5000亿元,具备先进智能网联功能的新车产量占比超50%。培育千亿级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虚拟现实等电子终端产业、百亿级智能机器人产业。
爆款终端不断涌现。重点打造10款以上爆款智能网联汽车,打造10个以上商用智能网联汽车标杆应用场景。在交通、环卫、物流、养老、医疗、教育、工业、家政、商贸、娱乐等10大应用场景涌现不少于100款智能终端产品。
品牌能力持续提升。培育50家以上“链主企业”“隐形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等企业。着力提升品牌附加值,塑造10个以上具有标识度的终端品牌。
核心技术加快突破。推动核心芯片、基础软件等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加快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终端系统技术产业化。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在浦东、嘉定、松江、奉贤、临港等重点区域打造5个以上智能终端特色园区或精品微园,培育3个以上智能网联汽车应用落地示范区域。
二、主要任务
(一)智能网联汽车
1.消费终端爆款打造行动。支持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公司紧抓新一代消费者需求趋势,集聚前沿尖端技术,将智能网联汽车打造为新型智能终端产品,提升消费者驾乘体验。打造集安全出行、智慧生活、移动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网联汽车终端,提升智能驾驶水平。实现语音交互、远程控制等功能,推动车辆与智能终端在车内无缝接入、在车外互联互通。依托即时通讯和虚拟现实功能,实现远程移动办公。推动品牌策划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塑造具有上海标识度的品牌。创新宣传渠道,利用新媒介实现终端直连用户,联动新媒体开展跨界传播。优化品牌运营,建设具有标识度的体验和交付中心,举办用户深度参与的活动,增强品牌吸引力和认同感。
2.商用终端加速落地行动。紧扣商业化应用需求,明确各场景下低速功能型无人终端的产品定义和技术要求,加快培育配送、清扫、转运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支持打造无人出租车、智能公交、智能重卡等智能网联商用终端,推动自动驾驶等智能化系统加快向车规级、量产化靠拢。加快拓展智能网联汽车典型测试与应用场景,推动测试道路向区域化联通。支持开展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和城市智慧车列等应用;推动智能重卡加快商业化落地,推动从“减人化”向“无人化”运行方式转变;加快智能公交落地,在特定区域推广无人接驳、无人环卫等应用。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无人化”和商业化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按照从易到难、从普通道路到高快速路、从测试示范到商业运营的分级路径,根据不同场景明确各类终端的管理措施。加强联网通信终端进网许可和身份管理,探索新型售后、保险和回收等规定,推进智能网联商用终端加速落地。
3.车联网培育行动。围绕智能驾驶、智能网联和智能座舱核心系统,构建新型产业链体系。推动智能驾驶系统迭代升级,培育全栈解决方案提供商,扩大智能驾驶覆盖场景;加强智能网联系统研发,开展车路协同技术落地验证,加快推动车联网在量产车型的搭载应用;加快智能座舱集成研发,推动座舱与内容提供商融合发展,打造一体化的智能座舱。大力发展终端部件,重点攻关激光雷达、中央域控制器等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核心零部件,加快实施产业化配套;推动车载计算平台和人工智能芯片的规模化应用;提高线控驱动和制动集成水平,加快形成规模化控制器量产能力。围绕智能网联“人-车-路-云”系统协同需求,布设一批具备环境状态检测、交通参与者识别、交通流量监控等功能的新型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建成一批智慧交通示范道路;开展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应用试点,推动企业建设5G车联网通信环境。
4.协同产业生态建设行动。基于整车集成和软件平台的纽带,推动整车企业与科技公司、社交平台等开展合作,带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等产业协同发展,培育智慧出行、数据服务等新业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终端与智慧旅游、智慧商务等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定位互补、要素集聚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浦东重点发展车联网、车载操作系统和车用芯片等,打造核心部件产业发展高地;嘉定打造集智能网联汽车整车研发、制造、应用、检测、认证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临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和出口基地。加快建设车联网信息安全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第三方机构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检测认证能力;搭建产业交流、合作与展示平台,举办终端产品发布、应用启动等活动,促进人才与产业集聚。
5.数字工具终端赋能行动。构建贯通用户个性化定制、研发、生产、交付、维护、回收的面向产品的数字一体化平台,激发用户参与产品个性化定制,推动线上营销与线下体验中心协同联动。加快建立数字化出行服务平台,打通整车终端与应用场景数据互联,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以整车终端智能制造为牵引,加快“一厂一案”智能工厂建设,力争实现整车企业100%达到智能工厂的水平。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终端生产环节的深度应用,推广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孪生技术在终端研发、制造、集成等环节的应用。加强终端制造企业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带动终端产业同步提升智能制造能级,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互通,实现终端产品生产方式向智能化转变。
6.龙头企业打造行动。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大对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打造总部经济集聚优势,投放最新终端产品,落地大型应用项目,加快扩大研发团队和应用规模,带动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集成和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培育。推动传统企业转型,支持传统车企加快智能化战略转型,打响自主品牌,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业务板块独立运作,构建新型供应体系和营销网络。推动传统零部件企业提升智能系统、部件研发制造能力,适时投资或并购创新型新兴企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自主技术水平。大力吸引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公司在沪布局,探索与整车企业合作生产,鼓励与营运主体合作应用。重点扶持细分市场优秀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通过专项政策支持,引导创新要素和各类社会资本关注,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科创板上市。
(二)智能机器人
7.推进核心技术突破。围绕运动、感知、控制三大系统,组织核心部件攻关项目,突破高性能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硬件系统,攻关云端大脑、知识引擎、自主学习、人机交互等软件技术。瞄准智能云端系统、芯片、智能传感器等领域,抢占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
8.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支持工业机器人品牌发展壮大,发展应用于加工、装配、焊接、打磨等场景的高精度工业机器人,突破具备柔性交互特征的6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与自适应机器人技术,全面覆盖汽车、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行业。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助力经济数字化转型。
9.拓展服务应用场景。聚焦清洁、医疗、配送、生活等重点方向,加速服务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培育系统集成商,推广“服务租赁+系统集成”商业模式。围绕医疗、清洁、康复等领域,发布标杆示范场景目录与体验手册,开展供需对接。
10.优化行业标准生态。发挥第三方机构和行业组织力量,联合企业开展标准制定。举办服务机器人创新发展大会等活动,建设上海市智能机器人展示中心。促进长三角产业链协同,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和协同创新生态。
(三)虚拟现实交互终端
11.提升虚拟现实硬件成熟度。围绕近眼显示、感知交互、网络传输、渲染处理等关键技术,综合提升终端功耗、便携程度、计算能力等指标,推进近眼显示屏、感知交互设备、开发工具等重点环节实现突破。
12.推进产业应用生态创新。积极推进虚拟现实交互终端在游戏娱乐、互动社交、教育培训、工业检测、远程医疗等场景的应用,鼓励企业强化“虚拟现实+”赋能能力,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支持企业通过建设新型算力基础设施,打造内容制作与分发平台,进一步丰富内容,带动终端需求。
(四)智能家居终端
13.丰富家居单品供给。支持企业围绕智能家电领域,发展智能音箱、智能厨电等产品,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围绕智能安防领域,发展智能门锁等产品,满足居家安全需要;围绕智能照明领域,发展智能灯泡等产品,提高居住舒适度。
14.打造终端融合生态。鼓励企业与成熟平台开展生态合作,探索建立统一平台体系和认证模式,实现互联互通、相互调用,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全场景智能服务。
(五)智能穿戴终端
15.发展“银发经济”穿戴产品。支持企业围绕居家养老需求,发展适老化智能穿戴设备,支持一键呼叫、一键挂号、一键叫车等适老应用;围绕社区养老需求,发展医疗级穿戴设备以及适老化智能运动器械;围绕机构养老需求,发展适用于日常看护的智能穿戴设备。
16.发展“健康经济”穿戴产品。支持企业围绕跑步、骑行、健身等各类运动需求,发展多样化、便携度高的智能穿戴产品,重点推进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运动相机、智能服饰、运动腰带等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六)信创终端
17.推动信创产品突破发展。依托国产中央处理器(CPU)优势,围绕松江信创产业园等产业集群,支持企业面向金融、医疗等领域,重点发展应用于边缘计算、数据中心等领域的服务器及个人电脑产品,打造市场接受度高、品牌竞争力强、性能指标优的产品体系。
(七)软硬件基础支撑体系
18.提升核心芯片支撑能力。加快手机处理器芯片、高性能中央处理器(CPU)芯片、车规级微控制单位(MCU)芯片等高端芯片技术突破,提升先进工艺和特色工艺晶圆制造能力。
19.提升关键部件技术能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三电”“三智”等核心部件突破,发展5G通信模组、光学模组等部件,加快微型有机发光显示(Micro-OLED)、微型发光显示(Micr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研发应用,推进生物体征、环境感知、图像获取等智能传感器发展。
20.加快布局基础软件。推进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和中间件等基础软件发展。聚焦指令集、内核架构等关键技术提升产品能级。积极推进云原生、多源异构数据处理等前沿技术攻关。
21.加快布局行业软件。发展面向汽车、工控领域的实时操作系统,实现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辅助分析(CAE)、辅助制造(CAM)等关键环节突破。强化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形成面向场景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层架构的行业软件新供给。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本市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协同机制,成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专班。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全市智能终端产业的统筹推进和规划布局,市相关部门根据职能加大支持力度,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各区政府结合区域特点,保障项目实施要素供给,形成市、区合力推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资金支持
统筹利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等专项资金,聚焦支持优质项目、重点技术、重要平台、应用示范等领域。引导各类政府基金和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步伐。
(三)完善法规标准
加快推动在智能网联汽车无人化、商业化落地等领域探索制定浦东新区法规,明确相关程序、路径、监管和责任。聚焦关键技术,加快制定相关标准,并推动在长三角互证互认,为国家标准制定提供先行先试经验,条件成熟后在全市范围内予以复制推广。
(四)建设人才队伍
面向全球吸引领军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针对智能终端综合集成、软硬融合的特点,鼓励高校、企业开展复合型人才培育。按照规定实施人才奖励,打造创新创业、安居乐业、蓬勃兴业的智能终端人才高地。
(五)营造发展环境
支持有条件的区设立智能终端产业园,保障发展空间需求。定期召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和论坛,搭建开放合作的交流平台。加强长三角区域内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互联互通互补。
(六)促进消费需求
借助城市数字化转型机遇,加强各领域对智能终端的应用。加大政府采购对智能终端的支持力度,鼓励国有企业带头使用智能终端产品,在商业中心建设体验店,激发消费需求潜力,形成以应用促终端、以体验促终端的发展局面。
(七)加强安全监管
完善全市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数据平台,统筹建立一体化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态势监测系统。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网络数据安全等评估能力和测试场地建设,探索数据跨境传输。加强智能终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推动提升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能力,切实保障用户隐私。
来源:招商网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