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宁园十四五规划

2021-09-16 00:00

原标题:关于印发《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宁园“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镇、临空办:

经区政府第179次常务会议、十届区委常委会第234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宁园“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上海市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长宁区“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上海市长宁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代章)

2021年9月16日

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宁园“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强化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的关键五年。为深入贯彻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升长宁区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承载力和贡献度,充分发挥张江高新区长宁分园(以下简称“长宁园”)在促进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承担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主战场的历史使命,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沪委发〔2020〕17 号)、《长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长宁园按照长宁区和张江高新区的发展要求,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1. 园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园区经济发展整体向好。截至2020年,累计入驻企业达976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33.63亿元,税收达91.7亿元。

片区联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长宁园总面积约10.2平方公里,结合城区载体布局特点,依托地铁2号线贯通长宁主要核心功能区的交通便利化条件,形成东部中山公园片区、中部虹桥片区和西部临空片区的联动发展格局,航空服务业、“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时尚创意业、人工智能产业、金融服务业、生命健康产业等具有“长宁特色”的主导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2. 六大重点产业全面发展

长宁园依据全区产业发展指导方针,实现了“3+3”六大重点产业的全面发展。

航空服务业以虹桥国际机场为依托,集聚了5家基地航空公司,占上海基地航空公司总数的60%,同时以民航华东管理局、民航华东空管局、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油集团华东分公司等单位为核心,集聚了百余家从事航空管理、飞机销售、航空客运、航空货运、飞机维修、航空保障、通用航空服务、航空票务分销等业务的重点企业,带动其它航空服务外围企业近千家。

“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以长宁区建设全国首个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上海首个“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为契机,持续集聚优质企业,凸显领跑优势。以信息网络科技为基础的互联网企业持续增加,拼多多等3家企业入选2019年工信部“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榜单”前20强,银联电子、史泰博和东航电子商务等9家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企业成为2018-2019年度上海市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时尚创意产业依托分众传媒、灿星文化、爱奇艺、樊登读书会、假面信息、墨灿网络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影视服务、在线阅读、动漫游戏等细分领域不断做大做强,并带动数字出版、智慧广电、网络文学、在线健身等新型文娱业态集聚发展。

人工智能产业以华为联通、缤谷大厦、新微智谷等一批创新主题楼宇为标志性载体,培育、引进了人工智能企业两百余家,形成了以科大讯飞为标杆,以深兰科技和西井科技等“独角兽”企业为代表,仙豆科技、乐言科技等众多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发展的产业生态,“虹桥智谷”品牌显示度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企业区域经济贡献持续增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逆势增长;创新成果突出,广泛融入智慧城区建设。

金融服务业依托长宁金融园、西郊国际金融产业园引进或设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区内优质企业,不断积聚金融服务要素,金融服务业态得到进一步优化。

生命健康产业以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驱动,智慧化医疗和互联网在线医疗等项目逐个落地应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筑牢了公共卫生的安全防线,提升了居民寻医问药的便利度和满意度。

3. 创新创业要素加速集聚

长宁园强化创新创业政策引导,加速集聚各类创新创业要素。

科技企业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8家,占全区高企总数的76%,其中人工智能企业占全区比重达三分之一。园区拥有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5家,区级小巨人培育企业35家。

研发机构实力雄厚。园区拥有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和上海硅酸盐所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5个外资研发中心和6个国家级研发机构。长宁区政府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联合打造的金融科技功能平台落地园区。

双创平台功能提升。园区双创载体总面积达29.5万平方米,拥有6家科技园区、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11家国家级或市级众创空间,入驻孵化企业达4733家。

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园区现拥有8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3名国家和上海市高层次人才专家,3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9名上海市领军人才和29名长宁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并不断吸引海内外顶尖人才加速汇聚。

知识产权显著进步。截至2020年,园区的专利申请总量达5506件,其中发明专利2572件,占比46.7%。获得专利授权总量达2653件,其中发明专利718件,占比27.1%。园区内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74件,较“十二五”末期增长了35件。

4. 创新服务举措不断优化

长宁园聚焦市场主体,多措并举,创新服务能级不断提升。

制度性政策持续推陈出新。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验放分离、零等待”等改革创新举措多次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深入推进“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积极试点集群注册改革,制定区级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对园区企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鼓励创新政策不断优化。在上海市率先发布“在线新经济白皮书”;出台鼓励科技创新政策,并针对“3+3”重点产业制定实施了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等一系列专项政策,鼓励市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成果转化,加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应用和创新。

人才创业环境日益完善。园区内的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功能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实现居住证、工作许可证的高效办理;“虹桥人才荟”服务品牌深得外国来华人士好评;出台“人才新政20条”,对高峰人才、重点产业人才、社会事业紧缺人才、高技能工匠人才等实施专项扶持。

(二)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面临重塑。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大数据、区块链、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为核心的颠覆性科技创新持续涌现、加速迭代,并快速向各个产业领域渗透融合,不断重塑产业架构与应用场景。

为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和科技发展新趋势,我国作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重大战略部署;对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上海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全面深化“四大功能”、“五个中心”建设,城市数字化转型开启发展新篇章。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要求,长宁园要主动对标更高标准,进一步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积极依托长宁区位优势、枢纽优势、平台优势,在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优化空间布局等方面加强探索实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赋能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为长宁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张江高新区全面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的“十四五”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考察长宁工作重要指示要求,顺应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把长宁园建设全面融入长宁区“十四五”规划蓝图。充分发挥“数字长宁”品牌优势,坚持以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主线。立足长宁产业体系布局,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提升长宁“虹桥智谷”品牌的显示度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快创新主体集聚,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全力推动科技与经济协同创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为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长宁打造世界有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速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引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功能性平台,实现产业向高端跃升。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围绕构建和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切实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坚持开放合作、重点突破。围绕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要求,持续放大长宁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节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枢纽门户作用,不断提升服务能级和辐射功能。

坚持融合发展、赋能增效。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园区优势产业融合创新,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长宁园数字化转型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将长宁园建设成为创新经济、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开放经济、流量经济集聚发展的特色示范园区和智能智慧创新集聚地。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明显提升。园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实现园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明显提升。

——重点产业引领效应日益突出。瞄准长宁区重点特色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加强政策聚焦、服务聚力,以创新驱动重点产业能级持续提升,带动和促进周边产业协同发展,增强重点产业的引领和辐射效应。

——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举措得到全面深化落实,“一网通办”“一网统管”高效运转,功能性创新平台、双创载体建设迈上新台阶,创新要素集成和供给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智慧园区生活体验更加舒适。新基建项目建设和应用场景的开放程度显著提升,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一批智能化项目落地应用,园区管理、服务的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智慧应用普及、公共服务智能化、便利化的智慧型园区。

长宁园“十四五”发展指标

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宁园十四五规划

三、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本市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园区内国家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企业的优势,形成创新聚合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一)强化创新策源主体建设

支持高校院所前沿技术研发。支持上海微系统所、硅酸盐所、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面向长宁园产业定位开展相关前沿技术攻关及成果落地,重点围绕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分布式存储、非对称加密、人工智能芯片、算法平台搭建、微机电、集成电路、电子化学品材料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提升长宁园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推动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探索区校合作新模式,推动区内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创新资源紧密结合,支持东华大学科技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引入各类创新服务要素,开发建设创新服务平台,围绕长宁重点产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创新服务活动,进一步推动区校之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联动合作,提升大学科技园在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优质企业集群发展。强化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营造更加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支持行业头部企业、上市企业、总部型企业以及承担国家、市级重点科研项目的优质企业归集关联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构建以领军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打造重点产业生态,在核心技术链、市场供应链和关键价值链中占据优势地位。积极引进和培育创始团队优、资本认可度高、技术储备足、成长潜力强的“专”“精”“特”“新”“融”型创新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助力其向技术高新、转化高效、产品高端方向发展。

(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符合重点产业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扶持政策,探索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共赢的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模式,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目标,精准对接市场、资本等各类转化资源,加速实验室成果“技术产品化、商品化”的“最后一公里”进程。

四、加快创新产业集聚发展

结合张江高新区、长宁区发展规划,立足长宁园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升级转型,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能级,加快做强重点特色产业,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一)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能级

继续大力发展现代贸易、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传统优势产业,注重新技术新模式融合渗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现代贸易积极对接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和虹桥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建设,探索建立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顺应贸易创新发展新趋势,积极推动数字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以及高品质进口贸易发展,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推动传统贸易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一批功能性、专业化贸易企业。

信息服务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重点推动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互联网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咨询等领域发展。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拓展互联网产业新模式的发展空间,支持互联网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发展,打造新生代互联网产业发展聚集区。

专业服务大力发展市场调研、法律服务、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科技服务等领域,培育一批高能级专业服务企业与知名服务品牌。

(二)加快做强重点特色产业

着眼未来,增强产业的开放性、包容性,加快做强一批优势特色产业。

围绕临空经济领域,助推航空服务业创新发展、能级提升。重点依托国家级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大力集聚基地航司、货航、货代、通航等主体及相关协会、联盟等机构,努力在飞机融资租赁、航空要素交易、飞机全周期维护、航空培训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取得突破,助推航空服务业创新发展、能级提升。

顺应智能网联发展方向,巩固提升互联网+、电商平台等优势。推进智能科技、数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落地壮大,大力集聚新生代互联网企业,积极开拓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展空间,推动智能网联技术在无人驾驶、“无接触”配送、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养老等场景的融合应用,培育一批新生代“智能网联+”新业态新模式,催生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

依托上海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科技与时尚、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重点培育和引进能级高、潜力大、活力强的优质企业,做强服装设计、网络视听、演艺娱乐、新闻出版、IP授权和管理、网络游戏、会展服务等细分领域。聚焦于计算机视觉、虚拟助理、知识图谱、智能推荐、情感感知计算等最新发展方向,挖掘园区时尚创意产业的科技创新潜能。基于数字技术优势重构时尚创意产业价值链,催生时尚创意产业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园区时尚创意产业的智能化转型。

(三)培育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

顺应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趋势,加快培育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先导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壮大。发挥“数字长宁”基础优势,集聚一批优质企业,加快布局区块链应用、图像识别、语义识别、智能客服、金融算法及大数据挖掘等重点领域,形成上下游联动的特色产业集群。支持智能汽车、智慧医疗、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赋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推动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依托上海金融科技公司等功能性平台,加大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拓展应用场景,丰富产业生态圈,吸引更多金融科技公司、金融机构新型业务主体集聚发展。

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加快生命健康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高能级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在线医疗服务企业,推动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集聚。支持医疗健康服务等高端医疗项目落地,鼓励智慧医疗项目研发,促进生命健康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现代服务业紧密融合。

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把握5G、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货币、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契机,鼓励在线新经济个性化、智能化发展。推动智能交互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医疗健康、文化娱乐、金融服务和电商零售等行业深度融合,推动综合电商平台、在线金融、在线文娱、“无接触”配送、新型物流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长宁园特有的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五、优化园区空间布局

紧密结合长宁区“十四五”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优化长宁园空间资源整合利用,强化核心功能集聚,提升以中山公园商业中心、虹桥国际贸易中心、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为核心的东、中、西三大功能区功能,彰显各展所长、协同共进的综合优势。

(一)东部中山公园地区

按照“中央活动区”的定位,充分发挥紧邻市中心高端商业商务服务高地优势,充分挖掘历史风貌街区底蕴,进一步提升商业商务、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功能。

推动科技创新和数字金融发展。加强与中科院微系统所、硅酸盐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创新产业。深化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等机构合作,高品质打造金融科技功能平台和应用示范场景,推进新微智谷等一批数字化、功能性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中山公园数字金融城。

打造更具活力的商业中心。以中山公园为核心,以愚园路等时尚地标为延展,打造以时尚购物、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为主的特色功能区。推进商业业态升级,发展体验经济,打造时尚新品首发地。

(二)中部虹桥地区

以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建设、更新、发展,持续提升街区品质和智慧化水平,推动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数字化转型,推进传统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转型升级。

持续提升国际贸易等功能。进一步强化国际贸易、时尚设计、展览展示、消费体验、商务办公等功能,成为具有标志性的国际贸易时尚圈。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加速打造时尚创意新地标。充分发挥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学科、人才优势,进一步提升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在服务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推动“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新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和创新成果落地,打造现代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多元文化融合的时尚创意设计基地和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促进时尚设计、时尚教育、时尚推广、时尚新媒体、时尚消费、时尚生活等新业态发展。

(三)西部临空地区

对接虹桥商务区长宁主城片区功能定位,以建设虹桥临空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为契机,促进创新要素和服务功能加快集聚,推动多种经济形态融合加速发展。

推动高端临空服务业集聚发展。服务虹桥商务区“机场城市、主城片区、商务社区”的定位,聚焦航空服务、智能网联、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在线新经济等产业,大力集聚总部型、功能性、平台型企业,积极推进临空经济、数字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鼓励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参与本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和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吸引企业总部入驻,支持“科研、转化、服务、产业配套”为一体的功能性平台落地临空。结合人工智能产业园、联影智慧医疗产业园、携程智慧出行产业园、苏河汇全球共享经济数字贸易中心、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流量经济特色园等园区项目建设,打造总部引领、周边制造的区域合作新模式,形成一批主题鲜明、相融共生的特色产业园区和优势产业集群。

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汇聚各类创新创业要素,积极构建人才集聚、公共服务资源丰富、园区管理智能化、国内国际合作交流活跃的创新创业环境,探索精准聚焦、集成支持新模式,持续培育创新创业动能、提升创新产业能级,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一)深化人才引进培育举措

深入实施“海聚英才”、高峰人才等人才计划,完善“留·上海,逐梦长宁”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做深做实“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首站”,加大海外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实行更具吸引力的国内人才集聚政策。简化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办理手续,争取更多市级人才业务先行先试。充分运用梯度化人才引进政策和特殊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集聚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重点产业人才“宁聚”计划、“首席技师”“上海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培养计划,加大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培育力度。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创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设立硕博士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提升人才吸引力。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校企合作人才共育项目,搭建企业与高校合作交流平台,鼓励校企在紧缺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等领域开展合作。

(二)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

提高双创载体服务效能。鼓励市场化力量建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为初创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加强载体培育体系建设,根据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的发展方向、阶段、形态,构建起有梯度、有层次的载体培育、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载体的服务能力和孵化成效,形成主体多元、类型多样、业态丰富的发展格局,持续孵化新企业、催生新产业、形成新业态,不断培育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新动能。

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鼓励科技企业搭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推动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运作与交易。提升知识产权的检索查询、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和快速维权服务水平,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积极与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合作,将专利的创造、布局、运筹、经营嵌入企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运作过程之中,促进企业创新资源的整合和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实现知识产权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加强金融业对创新创业的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创新创业专项信贷产品的规模,支持园区内符合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微企业。推动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融资以及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促进金融行业与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货币等重点产业领域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利用园区内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技手段提升金融产品的开发与评估能力。

(三)强化智慧园区基础建设

全面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持续提升光纤宽带网络服务能级,推进千兆光网、千兆Wi-Fi入户,率先开展万兆入户试点,建设完善示范区至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优化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托“两网融合”工作的不断深化,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联动机制、简化服务流程,为企业提供更高效、更个性化、更智能化的政务服务。鼓励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园区融合应用,推进园区数字化转型,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供给,进一步提升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水平,打造智能化、便利化、绿色低碳的园区环境。

(四)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交流

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聚焦跨境电商、数字贸易、供应链管理等领域,集聚创新平台和市场主体,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积极支撑。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深化国际科技经济交流合作,吸引国外企业和机构在长宁园设立总部机构,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实现技术产品的创新升级,加速园区重点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强化国内科技创新合作。助力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的重要平台建设,推动园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孵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巩固拓宽合作渠道,积极融入国内跨区域创新协作体系。进一步放大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的平台优势,促进生产、流通、消费精准对接,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不断提升长宁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依托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合作、技术交流,促进长三角产业联动、企业互动和要素流动,增强园区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效应,形成与长三角地区兄弟城市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七、规划保障

以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科技机制体制改革,加强统筹协调,提升规划保障水平。

(一)组织管理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进一步深化完善长宁园管委会工作机制,统筹推进长宁园空间规划、产业投资、设施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和制度安排等工作。做好本规划与其他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协调、衔接,形成上下联动、全面协同的工作推进合力。

(二)政策保障

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本市战略部署,积极承接创新项目与改革试点,强化与财政、规划土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服务等各类政策的协同。加强政策宣贯,引导和支持符合长宁园重点产业定位的国内外优质企业和优秀人才集聚长宁园创新创业。适时优化调整长宁园空间,使张江专项政策向更多重点产业楼宇、特色园区辐射延伸,激发更多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长宁园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的贡献度。

(三)评估、统计、监督管理

落实长宁园发展评估和统计工作要求,围绕规划目标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机制。加强对特色园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统计分析和绩效评估,及时掌握长宁园总体发展情况,不断优化工作举措,推动长宁园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